《家道传承》之传承中华家道
3月23日(1)
- 一个家族如果能够有家道,他有几个必要条件:第一,这个家族一定深谋远虑,念念思及儿孙;第二个,这个家族一定是在某一代出现了智者,他们以自己人生的真实体证进行提炼和总结,并把这些经验整理成家训留给后人。家道,这代表我们祖先做事传家的一种思维方式,他不仅想着自己,想着儿孙,而且他有让家族兴旺的这种智慧、眼光、见识。所以,家道来之不易呀!现在有家道的家族越来越少,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!
- 一个家族为什么不能离开文化呢?文化是一个家族兴盛的钥匙,是前人的生活智慧、高度的凝炼。有了文化以后,我们会知道怎样生活最幸福,最和谐。
3月24日(2)
- 国有国史,家有家史,今天的家族还记得百年以前中国的家族是如何传承的吗?是孩子难教,还是我们和历史隔断了?如果成才那么难,为什么钱家可以出那么多人物呢?家道家训,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家庭教育体系。比如说:《了凡四训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、《戒子书》、《颜氏家训》等等,您看过吗?
- 一个人读书为了什么?很多家长说,读书为了考大学,找工作,就业,然后呢,挣钱,然后好生活。这个道理好像也对。古人不是这么想的,古人读书要“志在圣贤”,孩子从小懂得报效国家,先立志,立志以后求学,一生很充实,对社会有价值。这是古人教给儿孙的读书之路。
3月25日(3)
- 战国时大儒荀子说过:“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。”没有学过中国历史、家道名篇,我们不知道古人的智慧有多高。十八大以来不到三年时间里,中纪委查办的落马省部级干部高官上百名,平均每月三名,其中副国级以上五名,厅级干部五百多名。一个人官当那么大,有学历、有能力、有机遇,最终却锒铛入狱。如果您是他的母亲、父亲,内心会不会痛苦啊?想过为什么会误入歧途吗?如果这些大官们从小就接受过良好家庭教育,就背过他们家族的家训,后面的人生会大不一样,他们不是坏人,是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。
- 湖南曾国藩一生俭朴,在三十岁时立誓,终身保持清廉之身,把做官发财当作可耻。从此以后,曾国藩五兄弟,绵延至今已到第八代,共出过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,历经百余年不衰,曾家数代无一废人,无一纨绔子弟出现!
清爱堂刘氏是清代著名的世家望族。自清顺治九年,刘家六世祖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,至清末废科举制度200余年里,刘家先后出了十余位进士,二十多位举人,做过官的也有二三十人之多。世称刘家,三辈子阁老,两辈子尚书,康熙写“清爱堂”三字赐予刘家。这个家族教育后代,就是门口三个字,清爱堂,第一要清廉,第二要爱民。
3月26日(4)
家庭教育的根在哪里?家道!中国的家训已有三千年。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教育儿孙的:
- 明代家训《了凡四训》,“福有福始,祸有祸先,此心果谦,天必相之”,“凡天将发斯人也,未发其福,先发其慧。此慧一发,则浮者自实,肆者自敛。”福有福的征兆,祸有祸的征兆,如果你的心很谦卑,老天都会帮你。老天但凡让一个人发达,没有给他福之前,先给他智慧,有了智慧,浮躁的人就踏实了,放纵的人就收敛了。曾国藩对《了凡四训》最为推崇,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。
- 《朱子治家格言》里讲到,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”。早晨就要起床,酒洒水扫地,内外整洁,天天干家务,古人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。现在的孩子,父母给穿衣服,父母给背书包,那孩子能自立吗?能长大吗?还有奢侈之风,搞一个生日宴会要到星级饭店,读了大学要配苹果三件套。
- 北宋司马光写的《勉谕儿辈》,他说道: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”
- 曾国藩立家训:“家俭则兴,人勤则健,能勤能俭永不贫贱。”
5.《弟子规》说:“对饮食,勿拣则,衣贵洁,不贵华。”
3月27日(5)
- 一个家族如果没有家道传承,很容易走向没落。中国的传世家训有很多,比如《曾国藩家训》、《颜氏家训》,太宗的《百字真言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诸葛亮、曾国藩、朱柏庐、袁了凡、颜之推、康熙等等,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家庭教育文化。李显峰老师的心愿和祝福是希望各位家长们不仅在这学,回去能够自学。我们不仅要把我们的儿女教好,还有一个重大责任——“立家道”。
- 家道怎么立?第一步是“学”,向传统家道学习,中国有那么多大家族能走到今天,一定值得我们学习,儿孙怎么能两三百年没有一个贪官呢?怎么世世代代都那么兴盛呢?什么原因,值得我们去探索;第二步是按照去“做”,做了以后自己有体悟,把我们所学、所习、所悟整理出来,形成我们家族的家道,到我们老的时侯把这个家族的家训写出来,世代传承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