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道传承》之养子使作善
3月3日(1)
- 教育的核心提炼一下,所谓教育,关注的是孩子ー生的幸福,一生的命运。命运的核心枢纽在心上,化养这颗心的方法集中在两个字:知和行。知行的反复循环,形成心的变化,影响着命运。这里的知和行是正知和正行,不是知识。知识教育属于正行中的技能教育。就是为了提高孩子正确行为的能力。所以要学习知识,包括生活常识和专业知识,要报效国家,需要学知识,需要学专业。所以单纯地做知识教育,不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整体的幸福,因为还缺少材料,独木难撑。
- 什么是教育?教育的教在干什么?文、道、学、知。教育的育在干什么?化、德、习、行。教育的四把钥匙。“上所施下所效也、顺其善顺其愿而教”,都偏重教,“养子使作善也”就是育的功能,父母、家长、老师给孩子创造机会,让孩子去做那些能利益他人的事,这个过程就叫做使作善也。
3月4日(2)
- 在陶行知的《四颗糖》的故事当中,陶先生遇到问题没有慌,没有着急,没有训斥,没有指责,她用了一整套正确的方法,最终孩子变了。这故事不是简单给糖果,童年的很多事情都是借事来养心,而心是指向未来,这正是老师应有的的高妙之处。
- 为什么家长要使孩子作善?那是家长的责任,您是引路人,您要创造,要去推动。为什么孩子要作善?因为只说不作他没有体验。作什么?作善,善和命运有关,和心有关。善会养心,会立命。当我们对孩子顺其善而教,孩子有了正知以后,必须要跟着正行,在行中会有成长的喜悦,久而久之养成了好习惯。养子使作善也,这把钥匙强调的是“行”,在知之后及时地跟上行。有知而无行,习惯养不成。
3月5日(3)
- 当孩子知行不断反复的时候,会形成一种大脑思维,就是知行的惯性连接,提高孩子的行动力。如果从小孩子总是知而无行,等于剪断了这个知行转换的链条,他的行动力很差,学什么,都是学过就过了,心没有力量。这个链条在哪里?在人的心思维当中。我们看到很多人闻道即受,闻道即行,这是从小父母培养出来的。也有很多人知而不行,从小这个链条被剪断了,所以在孩子看来,只要每次听妈妈说听爸爸说,说完就结束了。没有行,因为他的惯性是这样的!
- 行有什么好处?它是孩子和社会的自他互动。您看,我要给您倒水了,我要给您煮面条了,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吃饭?在自他互动中,开始学会为他人着想,这时他开始认识这个世界,这是妈妈,这是奶奶,这是老师。老师每天搬作业本这么沉呢?我帮老师搬吧。能认识这个世界,同时也会反向认识自己,发现我也能搬作业本啊。然后会反省,我怎么今天才意识到要帮老师搬作业本,昨天怎么没有帮老师呢?真对不起老师,以后我要帮您。人和这个社会互动越多,认识越明白,对这个世界认识就越清楚,对自己认识就越清楚,会行的孩子,反思力强。
3月6日(4)
- 养是我们给予孩子照顾,育是孩子来帮助我们,两个方向。育,养子使作善也,是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。如果您一直在养,没有育,养到十八岁,还给他洗袜子,孩子就永远长不大。您给孩子洗衣服那叫养,孩子给您洗袜子那叫育,孩子什么也不会干,是因为您没育过。一旦有一定能力以后,就要育了,没有育,不成人。
- 让孩子去力行,他就会有感受,再力行,再感受,反复循环最后形成习惯。习惯的形成,就是力行、感受,力行、感受,就这样反复不断地入心。习惯的习就是力行,惯是心加上贯,贯是注入,注心里去了,久习成惯。
3月7日(5)
- 对小孩子为什么我们更强调使作善呢?孩子教育和大人教育有些差别,大人是先明理,再去做,做久了变成习惯。小孩子可以简单一点,您使作善就可以,创造一个机会就行。力行,习惯,随着年龄增长,慢慢再明理。大人偏重于知行,小孩子偏重于行知。
- 与使作善相悖有几个误区:
第一,喜欢说教,重理不重行。讲一堆大道理,然后就结束了。对孩子不能老讲道理,尤其是人文教育,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,行法一定要加进来,不能满堂灌。上了一堂礼仪课,孩子们一个礼仪都不会,还怪孩子们。
第二,急于求成,忽视孩子成长规律。习惯入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,不要急求结果。
第三,父母太勤劳,孩子无善可作。太勤劳的父母养出一个不勤劳的孩子,全是家长的责任。不知道教育的原理,还自认为都是为了孩子好。好好写作业去,考上大学就行。
3月8日(6)
- 对小孩子来说:
第一,要多行,不宜多讲。好习惯是行出来的,不是讲出来的,所以讲十遍不如做一遍。
第二,要慢不要快。教习惯不用着急,一旦学会受益一生。慢就是快,快就是慢,咱们不是比短跑。18岁以前学会那些主要的,什么都不耽误。
第三,要鼓励不要指责。在教孩子习惯的时候,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痛苦的记忆。孩子毕竟是孩子,不是成人,最怕贴黑标签:你真笨,你不行,你天生不是这块料,请对孩子们口下留情! - 为什么不要指责?如果孩子开始尝试做的时候,被指责,就在心里形成了苦,形成苦以后,他下一步就不想做了,他开始逃避找借口。包括孩子上学都是,不是不想上进,是不愿意接受在学校的那种心灵痛苦,所以他要选择逃避。孩子内心想上进,您要给他这个过程。
- 做教育,要在鼓励中等待,在等待中鼓励,给他希望、给他信心、给他方法、给他祝福,让孩子有个奔头。当孩子看见希望时他愿意做,当孩子有信心时他愿意做,当孩子有方法时他愿意做,当孩子被祝福时他愿意做,这就是使作善的那个“使”字。信心、方法、祝福、肯定,这都是我们使作善常用的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