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道传承》之顺其善顺其愿而教
2月24日(1)
- 1.家庭教育第二把钥匙:顺其善而教。就是顺着孩子的本善天性,循循善诱,引入大道,有道就会有德。通过这把钥匙与孩子沟通,首先要明确目标,我们和孩子沟通的目的,第一个我们希望孩子明理:孝、诚敬、利他、感恩、勤俭、爱祖国、立志等这些传统的中华美德,包括五德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;八德,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。第二个,帮他建立好自利和利他的好习惯。
- 2.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,本善在发生作用,给妈妈倒水,是孝德。孩子做了之后,还要继续引导孩子,体会到善行给自己内心世界和他人带来的快乐,从心出发,再回到心上来,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。家长要做的就是借助孩子本善天性引导孩子,让孩子感知他人的感受,然后行善、然后再感知自己的善行带给他人和自己的快乐感受。从孩子的心到行为,再回到孩子的心,顺其善而教,由善入了人和人正确关系的道。
2月25日(2)
- 孩子的成长过程,就是他和这个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,就是他的行为和心不断连接的过程。他感受到了别人,乐于为别人服务又收获了快乐,那种快乐弥漫在他的内心世界,他觉得真好。就这样一次又一次,孩子的善根在增长,他感受别人的能力会变得很强,他内心每天都很欢喜,一个好孩子出现了。
- 顺其善而教的原理当中几个细节要注意:它首先第一步起点在人的本善上,第一次使用语言是带他去感受他人;第二次使用语言带他去做利益他人的事;第三次使用语言去感受他人和自己的两次快乐。“妈妈真开心呐”,“女儿真开心呐”,两种快乐出现了,她为妈妈开心而开心,为自己开心,到这里就形成这样一个心灵正向记忆,本善再次被滋养。所以,孩子用心感受他人的时候就是对心的一种养护,这颗心越用越好,感知他人能力会越来越强,因为他的善行,而带来别人的美好和自己的美好,是这把钥匙的关键点。
2月26日(3)
- 自私的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不快乐?一般来说两个原因,第一个内在本善受到遮敝,他没有机会长出来,所以本善的快乐他没有享受到,因为父母没有给机会,从来没有享受过给妈妈倒水的快乐,为家里付出的快乐!第二个因为没有从小引善入道,所以长大以后在孝、利他、诚敬、感恩上有障碍,所以人际交往中很困惑,很无力,不知道怎么和人往来,不会说话,不会做事。总是碰一鼻子灰,总是被冷落和拒绝,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。
- 顺善而教偏重于小孩子,顺愿而教偏重于大孩子,四、五、六年级以上的,初高中生,这个年龄他会思考了。怎么样能让孩子明理?要引导孩子,怎样是真正对自己好,这么做好还是那么做好,通过顺其愿帮他找到正确的行为!如果没有顺其愿,就是说教,进而演变成一种强迫。这里说的是正愿和正行的关系,比如敬人者人恒敬之,敬人是原因,人恒敬之是结果。通过这个“人恒敬之”这个愿,帮他找到敬人这个正确行为,不是强迫的,是一起探讨出来的。
2月27日(4)
- 顺其愿而教在家庭中,关键是那个愿和行的确认。愿是真善美。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是上进心。看到自我的成长,希望走进社会有朋友,有自我价值实现。这个行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六德(孝道,诚敬,利他,感恩,勤俭,爱国与立志)。比如说每年我们带中学生班,第一天先谈愿!我们这个是少年精英班,大家想不想成为精英?想!我说好,怎么能成为精英?咱们来讨论一下。这时候他的行为是自愿的,不是强迫的。因为他那个愿变成他的动力,他知道我要那样做,要挑战高目标。挑战之后他体会到,我真能做到,自我成长的快乐出现了,可以突破自己了。
- 在教育的错误当中,最常见的就是家长给孩子设计的目标不完整,唯分数论,只有一种单一目标。他的目标应该是综合的,既包括分数,更包括孩子的品行、身体。顺其善与顺其愿这把钥匙是用来对一个孩子人格的塑造,“常恐自己无远见,误我儿女一生”,没有远见,就规划不出孩子人生来,路线非常狭窄,考不上大学好像天要塌下来一般。
- 传统道德思想教育,绝对没有反对考学抓成绩,而且对于考学抓成绩反倒更加有利。它对现在的教育是扶正和完善,而不是置换。它是基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而做的整体思考,您看得远,看得清楚,就会知道要教什么了。
2月28日(5)
- 为什么对孩子不能总提要求?“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”。要用愿去引导他进行自我教育,然后再领着他做选择题,比如以后长大了进入社会哪一种人比较受人尊敬?自私还是利他的?是利他的!孩子马上明白了,要做利他的人,这样循循善诱,就把他教明白了。
- 孩子犯错误,首先第一步,家长必须清楚,什么オ算得上是错误,一个是孩子踢足球打碎了玻璃;另一个孩子嫌姥姥给自己穿衣服慢,和姥姥大吵大闹,哪个是错误呢?第二个才是错误!只要是不符合五伦八德的,比如不孝、不诚敬、不利、不感恩、不勤俭、不爱国,这些都是错误。我们很多家长把错误看错了,该管的没管,不该管的管了。所以,帮孩子改正错误第一步是识别错误。
3月1日(6)
- 转心用什么?顺其善而教。转认知用什么?顺其愿而教。如何转心,首先让孩子清楚对他人的伤害,“孩子,姥姥每天这么辛苦,对姥姥吵闹,姥姥多伤心!”孩子知道了,我这么做伤害了姥姥,这个行为是不对的,这叫顺其善而教。还有顺其愿而教,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对自己的损害。“你对同学这样没有礼貌,以后谁愿意和你在一起做朋友?”把他那个错误行为通过愿把它矫正回来。孩子为什么犯错误?当时他不知道这种行为对他人的伤害,也不知道这种行为对自己的损害。
- 顺其善而教,偏重于习惯养成,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。顺其愿而教,偏重于明理,适用于年龄较大的,这两个可以循环使用,交互使用。
- 我们知道的孩子未必知道,理解孩子才能教导孩子,不是在行为上斥责。所有的错误必有其因,所以要知其心,回到他的认知世界,他的心世界,帮他调整过来,这个考验的是家长、老师的水平。
3月2日(7)
-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,孩子是一定会犯错误的,关键是他在犯错误时家长怎么处理的。家长认识什么是错误,知道错误的本质是什么,然后去引导孩子。想做到这一点,第一,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,知道何为正确,就是要明理,要分清哪些事能做,哪些事不能做。第二,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本善心,关注他成长的愿望,然后和他交流,在交流中把道理传递给他。
- 家长如何可以做到以上这两点?第一,多读圣贤经典,它会告诉您哪些行为是正确的,哪些是错误的。第二,多读教育家的著作,它会告诉您怎么去沟通,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。还会告诉您如何抓住孩子的善心,上进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