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道传承》之诚敬之道
1月9日(1)
- 人在社会,如果没有老师,没有贵人的帮助指点,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。而这个完全依赖孩子自身的某些能力。这种能力叫做“诚敬”。
- “少年知礼、人生多助。“少年的时候知道礼敬,人生中帮您的人就很多。当年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范读书,他对他的老师杨昌济非常尊敬,杨老师也非常的看重他。后来杨老师去北大教书,就邀请毛主席去北京,在杨老师的帮助下,毛主席到了北大图书馆,从此打开了眼界,结识了很多名人。比如说,当时的胡适、陈独秀李大钊等。张良,字子房,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,与韩信、萧何并列为“汉初三杰”。他以出色的智谋,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夺得天下。他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待人有礼而获得老人赠书,为他后面的伟大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石。
1月10日(2)
- 一个孩子如果彬彬有礼,他到社会后有什么益处呢?孩子如果有礼貌,他到了社会以后,首先別人很容易接受他,愿意和他往来。因为他懂得怎么和别人相处,懂得怎么帮助别人,知道怎么善待或礼敬别人。久而久之,别人会慢慢喜欢他,信任他。从接受到喜欢到信任,脚下的路越走越宽了。礼敬看着很简单,它可以为自己创造很多的机会。
- 平时我们总说就业难,为什么难?机缘少没有人帮。有诚敬心的孩子就不难。一个能尊敬别人的人,是一个非常有德的人。所谓“敬者,德之聚也,能敬必有德。”敬把徳能聚拢住,就像杯子能装住水一样。尊敬别人是他内在德行的显露,是厚积薄发。
1月11日(3)
- 礼在古代是立身之始。古人学礼从哪里开始呢?八岁以下先学三件大事洒扫、应对、进退。洒扫,门前有一个庭院,父母没有出门之前,帮父母把院子洒水打扫,让父母出来感觉庭院很干净。然后学习如何与父母长辈说话,对答之间,父亲怎么说,我怎么答,不顶嘴、不挡话。然后进退,父亲出来要到门口了,上前一步把门打开。跟父亲说完话,缓步退出来。与父亲吃饭,先给长辈夹菜。从八岁开始练,练好以后才开始学文化,我们现在有点颠倒,基础教育没有跟上。
- 古人求学先修敬,以敬来入学。先学习如何与老师相处,懂得帮老师扫地,懂得和老师说话,帮老师开门。再做学问,学问学得很快,有效率。这样学一年可能比别人学三年还要多,因为礼敬在先。曾子对老师孔子那么恭敬,所以学问学的很好,是儒家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,也作出了四书之首的《大学》。
1月12日(4)
-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、校长,中科院院士,中国语言学家,文学家,梵文、巴利文专家……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,一生穿着极其朴素,生活简朴,慷慨捐赠。季老说:爱国、尊师、孝亲、重友,年轻人只要能做到这八个字,就是一个好人了。
- 如果您能诚敬待人,您的机缘就会很多,没有偶然到来的好事情,却有长期的习惯养成。所以没有诚敬,就没有机缘,即使有也看不到,也得不到。
- 讨人厌离不开一个“骄”字,一个人如果傲慢无礼,他的领导不愿提醒他,不会重用他。老师不愿意帮助他。朋友不愿意劝谏他,不愿靠近他。如果他有才华,身边多了一些阿谀奉承之徒,却没有帮助他提醒的人,他的问题和盲点永远得不到发现。
1月13日(5)
- 如果您能诚敬待人,您的机缘就会很多。没有偶然到来的好事情,却有长期的习惯养成。所以没有诚敬,就没有机缘,即使有也看不到,也得不到。
- 讨人厌离不开一个“骄”字,一个人如果傲慢无礼,他的领导不愿提醒他,不会重用他。老师不愿意帮助他。朋友不愿意劝谏他,不愿靠近他。如果他有才华,身边多了一些阿谀奉承之徒,却没有帮助他提醒的人,他的问题和盲点永远得不到发现。
1月14日(6)
- 人都是败在自己的盲点上,败在自己的弱点上。如何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弱点,有两个方法:一个是老师提醒;一个是自己反省。可是傲慢的人这两条都不具备,他只会关注自己的优点,张口闭口都是自己的长处,这本身就很危险,像给自己蒙上了眼晴一样。
- 《礼记》里讲:“人有礼则安,无礼则危。故曰,礼者不可不学也。”无礼则危,因为在他无礼的时候,他的危险没有防范系统了。什么是有礼则安呢?并不是说一个人平常会鞠躬就安了,而是当他有礼的时候,身边会有很多人站出来扶助他、照顾他。如果您希望孩子未来遇名师,得大学问,从小一定要学诚敬。
1月15日(7)
- 要想教孩子有礼,其实最主要的是两个条件:一是家长得知礼,二是家长得会教。如果您不知礼,就不知道该教什么?如果您不会教,孩子会很难受,靠胁迫很难让孩子真正有礼。《弟子规》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关于礼的内容很多,尤其是第二章。
- 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展开,有三个大的方面。一是从师受教。这种礼的用量很大,从少年一直到中年,跟随老师学习受教。这个是管做学问的。二是承事有信,就是您承诺了别人的事情,要讲信用,答应的事情要去办,这是表示对别人的尊敬。这个是管做事业的。三是常行有礼。日常生活中懂得谦让、进退,为别人着想,善用语言。这个是管人际关系的。